在毛泽东同志“新仓经验”批示70周年的历史节点,浙江省嘉兴市供销合作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系统总经营规模从2020年的60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900亿元,增幅达50%;“嘉田四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销售额从7.2亿元跃升至85亿元;建成农事服务中心55家,年均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00万亩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嘉兴市供销合作社以改革之笔破局开路,通过项目建设引领、基层社改革赋能、社有企业改革强基等举措破解发展桎梏,让“新仓经验”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
项目驱动
社有经济稳步增长
“项目兴社”战略的实施,让嘉兴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摆脱了“收租子、守摊子”的困境。
2024年,总投资4.5亿元的嘉兴市供销合作社“五大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过去农户购买化肥农药要跑到镇上,现在通过‘浙农服’APP下单,半小时内就能配送到田头。”嘉兴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探索构建“数字移动药房”农资配供体系,像送外卖一样配送农资。在嘉兴市区,市级农资仓储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提前封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标准最高的农资仓储物流中心,预计年销售、配送农资商品达2亿元,致力于打造浙北领先的现代化农事综合服务体系“嘉兴样板”。
冷链物流短板一直是农产品上行的瓶颈。正在建设的市级供销冷链产业交易中心,将提供冷链交易、运输调拨等特色服务,服务半径可辐射长三角区域,为推动嘉兴市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提供有力支撑。满产状态下,项目预计年吞吐量达1亿元。
品牌首店、Livehouse等潮流经济成为社有经济新增长点。位于嘉兴市区繁华路段的江南·年华中心项目于今年4月全面开业,商场内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超盒算、酒吧等多元业态,从生活方式、精神诉求、时尚表达三维度构建沉浸式购物空间,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此外,天天农展中心、供销文化展陈中心正在建设中。
近年来,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结构优化等成为嘉兴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项目的突出特点。
在平湖市广陈镇,金平湖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这个总投资超2亿元的项目,整合了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等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总投资15亿元的海广兴“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致力于打造集鲜果交易、万吨级冷链仓储和海关一体化查验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枢纽……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推动了社有经济稳步增长。面对市场竞争,全市系统大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实现社有企业茁壮成长。
2022年,嘉兴市社组建嘉农集团,构建“供销合作社—集团公司—子公司—经营网点”的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立足为农为民主营业务,大力拓展项目建设,资产总规模已达28亿元。“我们通过集团化运营,整合系统资源,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嘉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社有企业改革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回归为农服务本源。”嘉兴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钱松华表示,社有企业要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角色。
“嘉供保”供应链品牌的创建,正是社有企业改革的创新实践。该品牌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目前,“嘉供保”已发展线上核心会员2.5万人。
通过深化改革,嘉兴市供销合作社社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市系统全资、控股社有企业营业总收入突破22亿元。
基层社改革
激活为农服务神经末梢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少基层社面临服务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嘉兴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赋能强基”行动,让基层社重新焕发活力。
海盐县供销合作社通过组建不同基层社,精准盘活各类闲置及低效土地资源,为农服务成效显著。组建通元基层社,对雪水港村 “边角料”农用地等进行“托底式”管理,统一改良与建设,将100亩边角地中60亩改为连片水稻田以降低成本,40亩发展高效果蔬以提升收益,累计托管土地超1380 亩;组建澉浦基层社,托管南北湖围垦区5200亩盐碱地,开展改良与基建,并建成服务中心,为合作种植大户提供全程 “保姆式” 服务,2024 年实现产值超1300万元;还托管秦山街道丰山村20亩涝洼地,打造丰山农趣乐园,形成农旅融合新模式,累计举办百余场主题活动并为农户创造大量临时就业岗位。
数字化改革也为基层社赋能。嘉兴市创新开发了数字农合联平台,将产业农合联、农事服务中心等服务功能全面接入“浙农服”。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预约农机服务、申请贷款、销售农产品,享受“一站式”为农服务。目前平台注册用户15.56万人,累计服务农民超6.2万人次。
流通体系建设
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流通体系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关键纽带。嘉兴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打造现代化流通网络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城乡、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流通格局。
人称“华东第一果市”的嘉兴水果市场,每天凌晨三四点是最繁忙的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果在这里集散,随后发往长三角地区。嘉兴水果市场副总经理何浩介绍:“我们不仅是一个交易场所,更是一个信息中心、价格指数形成中心和物流枢纽。”市场通过实施“八大体系”建设,交易额连续四年超500亿元,全国水果物流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如今,市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批发业务,而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加工配送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打造世界级水果交易枢纽。
品牌建设提升流通价值。嘉兴市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嘉字号”品牌矩阵,“嘉田四季”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从2020年的60家发展到目前的107家,授权产品从266个增加到528个,销售额从7.2亿元跃升至85亿元。“嘉兴大米”通过“七统一”品牌发展体系,构建起“实体化公司+联合体+农户”订单种植模式,优质稻种植面积实现三年三连增,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20元。今年,正式投运的“嘉兴大米”无人配送车,进一步提升了配送服务效率。
数字技术为传统流通赋能。依托嘉兴水果市场“桥头堡”作用,推出消费帮扶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脱贫地区农产品无障碍进入市场。目前已与115个脱贫县保持业务往来。其中平湖市在对口帮扶地区打造的“茂农服”平台相关做法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名单。
此外,传统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成效也明显提升。海盐、海宁等地农批市场顺利完成迁建或提升,全市系统农批市场交易额从2020年的365.4亿元有望增加至2025年的630亿元。
嘉兴市社的改革实践,超越了简单的经济效益考量,展现出更为深远的社会价值。从传统农资经销到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从单一农产品销售到全产业链赋能,从各自为战到集团作战,嘉兴供销系统不仅完成了蜕变,还为“新仓经验”赋予了新时代内涵:它不仅是生产与销售的结合,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是服务与创新的统一。“站在‘新仓经验’批示70周年的新起点,嘉兴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创新,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嘉兴市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钱松华表示。